2020年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对各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即将起步阶段,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。
这一年,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,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,全球汽车产业链、供应链面临巨大挑战。这其中,既有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,也有因为国际形势变化莫测带来的系列影响。
与此同时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,汽车与能源、交通、信息通信等领域深度融合,电力驱动、智能网联、共享出行等各类前沿技术相互赋能,推动汽车产业形态、能源消费结构、交通出行模式和社会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……
眼下,风起云涌的汽车四化浪潮,在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的同时,也带来全新挑战。在这样一个汽车产业旧动能改造升级、新动能聚集发展的关键时期,中国汽车产业到底将往何处去?
2020年9月4日,第十六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(泰达)国际论坛围绕“产业消费双升级,重构生态新格局”年度主题展开。本届泰达论坛新定位为智库论坛。3天时间里,与会嘉宾围绕多个行业议题唇枪舌剑,凝聚行业共识,促进技术创新,共筑行业生态,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指明方向。
本次论坛邀请了全国政协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财政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交通运输部等部委领导、国内外企业集团高层、专家学者者等500余位嘉宾,设置16场专题会议,线上会议累计观看人数超20万人。经过为期3天的交流研讨,形成5点共识:
其一,我国汽车产业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。
其二,新形势下,要化危为机,抓住建设国内、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机遇,实施“走出去”战略。
其三,坚持创新驱动,高质量发展,打造跨界融合的汽车产业新生态。
其四,稳住传统燃油车市场基本盘,继续加大力度推动传统燃油车技术进步。
其五,智能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一方面,要加快提高国内产业链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,加速开拓国内市场消费和服务的新需求,不断地做强国内大循环。
另一方面,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,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标准规范制定,保证资源供应的稳定性,打通国外市场的堵点,加快做大国际大循环,终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互促、融通发展。
01.
变局之下的优势与短板
中国已是全球大汽车消费市场,而且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也将如此。
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看来,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达到历史高水平,至2901万辆,但这并不意味汽车市场将持续增长,汽车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过去。
对于全球汽车产业处于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,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有自己的理解。他认为,汽车产业四化叠加交汇、相互赋能,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储能单元等具有多种属性的产品,生产方式加快互联协作、智能制造演进,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加速发展变革。
从国内看,我国汽车产业已经打下不错的基础,新能源汽车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,智能化、网联化发展势头强劲。但不可回避的是,其中也存在核心技术部分缺失,基础能力不强,品牌竞争力不强、大而不优等问题。
在新能源汽车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,外部竞争加剧,智能网联成为全球竞争高地。如何巩固传统优势,构建发展新优势,将面临更大挑战。
陈克龙认为,我们不能忽视自己的优势。比如,我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,具有跨领域、跨部门推动的区位优势。因而,当前背景下,我们既要仰望星空,又要脚踏实地,需要主动适应新形势、迎接新挑战、坚持新发展理念。
02.
自主品牌如何突围
“在新四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,自主品牌必须清醒地意识到,要摒弃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模式,以低价换取市场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。”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总经理安铁成表示。
自主品牌的未来是当前业界关注的核心。可以看到,过去十几年,中国汽车市场高歌猛进。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,跨国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布局,中国车企也不断开疆拓土,收获颇丰。
但随着繁华归去、美梦破灭,部分跨国车企相继撤离中国,中国品牌部分新进入者,也面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尴尬局面。可以预计的是,随着2022年中国汽车产业进一步开放,中国汽车行业将面临更激烈竞争。
目前,我国制造业已基本开放,下一步扩大开放的方向明确,就是要实现全面开放。
在汽车领域,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:2018年取消专用车、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;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;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,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。
通过5年过渡期,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。在陈斌看来,这是十四五时期,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真正挑战。